蛇首高鳍虾虎鱼

Pterogobius elapoides   Giinther
   

  27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测量标本2尾;体长80~87mm(作者于大不列颠自然历史博物馆检测了其中1尾为Giinther的模式标本,Adams在1872年1月采于中国;另一尾采自黄海中部33°20'N,125°10′E)。
背鳍VIII, I-21;臀鳍I-20;胸鳍24;腹鳍I-5;尾鳍20。纵列鳞85;横列鳞33;背鳍前鳞39。椎骨34枚。
体长为体高的4.9倍,为头长的3.6倍。头长为吻长的3.1倍,为眼径的4.1倍,为眼间隔的3.2倍。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.1倍。
体延长,前部圆筒形,后部侧扁;背缘浅弧形,腹缘稍平直;尾柄短而高,其长大于体高的一半。头中大,圆钝,前部略平扁,背部稍隆起。头部具4个感觉管孔(B', C, D,F)。颊部凸出,具3条水平状(纵向)感觉乳突线。吻稍宽长,圆钝,吻长大于眼径。眼中大,背侧位,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。眼后下方沿眼的后下缘有1条斜向上颌中部的感觉乳突线(图514)。眼间隔宽,稍内凹。鼻孔每侧2个,分离,相互接近:前鼻孔具1短鼻瓣;后鼻孔小,圆形,边缘隆起,紧位于眼前缘。口中大,前位,斜裂,上、下颌约等长。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。上、下颌各有齿3行,齿细小,尖锐,无犬齿,排列呈带状,外行齿均扩大。犁骨、腭骨及舌上均无齿。唇肥厚,发达。舌游离,前端内凹。鳃孔中大,侧位,向头部腹面延伸,止于前鳃盖骨后缘下方处。鳃盖骨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(H', K', L'),前鳃盖骨有感觉管孔3个(M', N, O')(图514)。峡部宽,鳃盖膜与峡部相连。具假鳃。鳃耙短小。
体被小栉鳞,头部除鳃盖上方部分及眼后项部被鳞外,其余的均裸露无鳞。胸部及腹部被小圆鳞;项部的圆鳞向前延伸至眼后方。无侧线。
背鳍2个,分离;第一背鳍高,基部短,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,具8鳍棘,21~22鳍条,鳍棘柔软,第四鳍棘最长,大于吻后头长,头长为其长的1.2倍,平放时,伸达第二背鳍第三鳍条的基部;第二背鳍低于第一背鳍,基部较长,前部鳍条稍短,后部鳍条较长,最长鳍条稍大于头长,平放时,伸达尾鳍基。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,同形,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二鳍条的下方,后部鳍条较长,平放时,几乎伸达尾鳍基。胸鳍宽圆,下侧位,鳍长大于吻后头长,后缘不伸达肛门上方,上方有8~10条短的游离鳍条。腹鳍略短于胸鳍,圆形,基底长小于腹鳍全长之半,左、右腹鳍愈合成一长圆形吸盘。尾鳍长圆形,短于头长。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。雌鱼生殖乳突短钝,后缘稍凹入。
液浸标本的头、体呈浅棕色,体侧具6条黑色横带:第一横带始于背鳍起点处,向下垂直伸达腹面;第二横带始于第一背鳍后基,向下垂直伸达肛门处;第三至第五横带分别始于第二背鳍第二至第五、第十至第十二、第十七至第十九鳍条基部,均向下垂直伸达腹面;第六横带位于尾柄中部。项部中间至眼的后方具1条黑斜带。眼间隔有1条黑色横纹穿越眼的下方,止于头的腹面。


生物学

蛇首高鳍虾虎鱼为温水性近岸小型底层鱼类,生活于岩礁区海岸。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。不常见。体长90~120mm。